对话钉钉无招: 用AI, 打碎一个7亿用户的产品
- 2025-08-28 01:51:15
- 699
访谈|杨轩 邓咏仪
文|邓咏仪
直到2023年以前,钉钉的创始人无招还没想过重新回到钉钉的问题。但到了2024年,他的想法变了。
他自己创业时感受到了AI的力量,开始不由自主地想,“如果用AI再重做一次工作方式……”
当年离开钉钉、离开阿里,无招知道,钉钉的边界很明确,就在中国境内,因为跟海外的办公协同产品没有拉开代际式的差距。但是AI时代,新的可能性来了。
再多想一步,无招的结论是,AI时代想要做个大的,“资本和技术力量是必须的。”
这一次,无招遇到了阿里all in AI。阿里的AI版图,已经形成了以通义大模型为底座,夸克为To C入口的格局,而钉钉是To B入口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无招对36氪说,阿里集团对AI的看法,跟他在AI时代想做的变革契合上了。“大模型来了,阿里要重新回归创业。”
带着一种对AI时代“时不我待”的急切心情,在无招回归阿里的这四个月,“钉钉员工走访并解决了1850条用户需求,优化了20多条产品线。”
与此同时,钉钉内部秘密建立起十多个产品创新团队,直接向无招汇报。
无招回归阿里四个月后,第一张答卷是一次“泄洪式”发布。
在钉钉AI 1.0版发布会前一晚,无招连夜把本来300多页的PPT压缩200页,有的功能因此最终未予发布。即便如此,这个新版本还是包括了AI交互方式的“钉钉ONE”、AI搜问、AI听记、AI表格……甚至包括一款AI录音硬件“钉钉DingTalk A1”。
图源:钉钉
无招一直是一个“超级激进、超级努力”的人,有老钉钉人评价他“脾气火爆,甚至飞扬跋扈。”这样一位“创业者”回归阿里这样一家大公司,在以“00后整顿职场”的当下,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也引发了一番争议。“本来我们拼了命地在做产品,结果天天要在热搜上搏斗。”无招对36氪调侃说。
演示新功能“Zen”时,无招自嘲“钉钉不只有工作,也有精彩生活”,全场响起笑声 图源:钉钉
在企业服务市场,钉钉跟对手一直在激烈竞争。但是在用AI重做工作方式的语境下,无招这次说,“我没把他们当对手。现在才是AI钉钉1.0版本,大家都是从零开始。”
回到阿里后,摆在无招面前的,也不再只有“做好钉钉”。更重要的是,如何在AI时代带来To B市场的新解法。
无招对待AI的看法依然激进。他认为,此前市面上所有的To B办公产品都没有“看到AI的未来”。“AI时代的工作方式应该是,我们怎么帮助AI去理解物理世界。”最终,AI应当要超越人类,接管判断和决策过程。
钉钉对阿里巴巴的意义,也不再仅是一个To B沟通协作工具。
“AI驱动的数字世界,连接着具备AI能力的物理世界,将会大幅提升整个世界的生产力,对物理世界的运行效率产生革命性的影响。”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曾表示。钉钉,则是AI重塑工作场景,进而影响千行百业的抓手。
2025年,随着大模型能力的不断进化,AI正在真实地改变许多具体的工作场景。众多AI创业公司正在其中快速找到PMF,并通过用户的付费证明着这个市场的前景。
当一位产品狂人立志要用AI重构工作方式,跟其他产品甩开代际差距,甚至成为“全球的钉钉”时,你是否会好奇他的解法?
带着这个疑问,带着对无招回归阿里故事的好奇,以及近期的争议,36氪与无招聊了聊。以下内容经36氪编辑整理:
回归钉钉,背后的故事
36氪:我们从头聊聊你回归的故事吧。当年要做云钉一体,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讨论的?
无招:2020年,我走之前半年吧。
36氪:钉钉从2014年开始创业,当时市占率已经非常高了。
无招:因为阿里云要上市,这对阿里云上市,对阿里巴巴整体来讲肯定是更好的,在那个时间点。这没有对错,只是一个判断。钉钉毕竟是阿里巴巴的钉钉,我一直都理解。最后总得做个决策。
36氪:离开之前,你对钉钉的目标是什么?
无招:打造全球的工作方式,成为10亿活跃用户的产品。
36氪:决定离开的时候,生气吗?
无招:也不生气,但肯定有失望。
36氪:当时有没有一瞬间是抑郁的?你的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无招:我本来准备立刻就走了,但后面还是就去全国调研了,在当时大概十个月时间,跑了五万多公里。每天坐车都坐得昏昏欲睡,没有时间抑郁。
人有些时候切换了一个场景和环境,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的时候,就可能会放下了。老想那个事,可能人是会难受。
36氪:没有想过休息吗?
无招:有,刚刚结束的时候,我还想着至少休个两个月。但后面就开始去调研了。停下来干嘛呢,不能浪费时间嘛,总要给集团做点什么。
调研对我帮助还挺大的,那段时间,四川省、山东省、广东省、湖南省,等等,反正人口上亿的省市县乡都跑了,我收获挺大,从来没有看到中国这么广阔的市场,这么大的差异。我觉得人生很难有机会再这么跑一次。
36氪:为什么想为集团做点什么?你好像说得很理所当然。
无招:我是阿里巴巴培养的,钉钉不是我一个人做出来,没有阿里,就没有钉钉。做成钉钉过程中,集团对钉钉有非常多的投入。
36氪:创业的想法也是这里来的?
无招:调研完,我就发现中国这个市场,一马平川,尤其是互联网,因为法律法规、文化、语言没有门槛,所以在国内创业,打拼到最后,都会涉及到资本,这不太适合创业公司。
那年十月份我拜访了广东的一家出海的服装工厂,觉得真的很牛,真正实现了产业互联网。当时我就觉得一定要出海,所以做了HHO。
36氪: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,你都不会去一个竞争对手公司?
无招:去别的地方,总是一种背叛。因为从0到1,都是在阿里成长起来,还是有归属感的。
36氪:创业的时候,你从一个外部视角看钉钉,当时和钉钉联系还多吗?
无招:我是尽量不联系。
36氪:怕伤心吗?
无招:也不是。在那个时间点我觉得我也不适合去判断,怕影响当时的团队。我也不一定是对的。
36氪:这种心情还是挺微妙的。
无招:你越是希望他未来成功,那你越要离他远一点。
36氪:现在回想起离开之后,有遗憾吗?
无招:回头再想想看,会觉得之前很多决策做得不够有力量。如果再来一次,可能在2017年应该更早就应该彻底全球化,要更大投入做。
36氪:2023年,有消息风传说你要回去。当时你说不回去,是真的决定不回去?
无招:没有想过,我还在创业,我回去干嘛?
当时真的是大家随便聊聊情况,也没有说要回去,就是聊聊产品该怎么做,有一些对未来的畅想和讨论。
36氪:什么时候想法开始转变的,因为AI吗?
无招:对。当我感受到AI的力量的时候,我就想,如果用AI再重做一次工作方式,或者用AI打造新的机会的话,资本和技术力量是必需的。
36氪:当时集团的情况对你决定是否要回来,有影响吗?
无招:有。因为大模型来了,阿里要重新回归创业。集团对AI的看法,跟我想做的AI时代想做的变革,在这方面是契合的。我当时在小公司,在投入到AI这件事上有限制。
36氪:小公司不可能搞一个巨大的产品?
无招:不可能实现某种行业的革命性变革。作为一个小公司,我们也可以去做AI这个事。但你很难融这么多钱,找那么多人,那个时候融资环境也很差。
36氪:你的判断其实是:大公司,大机会,才有可能做出一个改变行业的产品。这是一个理性判断,有没有感性层面的判断?
无招:我对阿里心存感激,我们之间有信任和亲近感。
用AI,重构一个7亿用户的产品
36氪:回到钉钉的第一天,都做了什么?
无招:拜访客户。分成几个地域,小中大企业,全拜访。
36氪:不是应该先看看内部情况吗,为什么先看外部?
无招:客户的看法往往比内部更为重要,这是帮助我做趋势分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
36氪:客户反馈怎么样?
无招:客户评价比想象中好。我本来以为竞争形势比较恶劣,调研完觉得还行,同学们在五年中,也做了很多不错的事情,尤其在中大客户服务上。
36氪:不好的部分是什么?
无招:产品缺少创新。还有就是,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个改变世界的产品,但有人会说:怎么这么辛苦?
36氪:是哪些具体的功能没有创新?
无招:他们并不是没有做AI功能,很多同学们也做很多AI提效的工具,但他们没有定义未来。
这次我们发布的AI钉钉1.0(钉钉ONE),就是我们认为的,未来AI工作方式的重要的雏形。
36氪:你认为AI产品的未来是?
无招:很多人认为AI是帮助人类提效的。
但AI时代的工作方式是,我们怎么帮助AI作为主体,去理解物理世界。
36氪:这是一个很反直觉的判断。
无招:我也不一定对。但是我认为既然有个超越智能体的机会,就是应该赋能人,赋能每一家公司,成为超级个体,超级公司。
以前割稻草的时候,人驾驶联合收割机,来完成收割工作。到了AI时代,我们应该要让AI去判断,用联合收割机还是人去割。
这很像我们这次发布的AI客服。以前的智能客服,是我们预存了非常多的QA。但现在,不用预存QA,我们是让AI理解在钉钉的所有知识,它自己就开始回答。
36氪:你脑海中的AI to B应该有的样子,是怎么样的?
无招:起码先帮我处理工作的场景吧。
所以我们今天发布的第一个产品是钉钉ONE。有一个AI秘书把消息全部处理一下,消息看一遍,优先级一个个呈现给你,我觉得AI时代的工作方式应该是这样的。工作刷着刷着,就刷完了。
图源:钉钉
36氪:是不是有点像他们做的都是马车,而今天我们要开始做汽车了?
无招:有点不一样。马车和汽车的区别是在于生产力效率的变革上,这个事情是非常明确的。
技术革命决定了生产力边界。如果AI能够连接物理世界,还会思考,它实际上可以做得比人更好,突破人类的边界,思考主体就变成AI,不再是人了。
36氪:在AI时代,钉钉的想象空间跟以前相比有变化吗?
无招:我离开钉钉之前,当时钉钉就是中国的钉钉,边界就是中国的6300万中小企业。
包括我们的竞对也是,基本就是在沟通和协同层面的产品,并没有做过AI时代应该有的样子,也没有在海外和竞争对手形成代差。
但AI浪潮的到来,给了我们机会,去成为全球工作方式的代表。
36氪:有人和我们说,无招创业再回钉钉之后,比以前更小气了。
无招:是的,我就觉得大公司创业好奢侈啊。
36氪:像富二代?
无招:很多创业公司没赚过大钱,所以不知道可以花大钱。
当你的公司就是很赚钱的时候,是可以把办公环境什么都搞得特别好,也没什么不对。只是因为我以前没赚钱,所以我不得不省钱。
36氪:回到大公司后,你特别想大力出奇迹,砸钱或者砸人去做的是什么?
无招:模型啊。我们今天发的这个语音模型就很厉害,那是自己创业不可能做的,这是以数十亿为单位的投入。
36氪:AI的力量还是不确定的。
无招: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是来自于我们的思考能力。当AI的思考力已经开始超过人类了,这会让我们意识到世界真要变了。
36氪:可是现在你也不能完全确定它的效率,它的结果一定会带来什么样的巨大改变。
无招:AI其实已经全面证明了,它就是超越人类的。它是个渐进的过程。
36氪:你觉得等到巨大改变的时候,要等多少年?
无招:3到5年内,我认为不可能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,但是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产生AI助理,去完成非常多的工作,我们是看得见的。
36氪:接下来该怎么做呢?你是怎么拆解这个想法的?
无招:现在的钉钉AI1.0,是L1阶段。很重要的改变是,我们为所有的配备的AI能力,比如AI表格,特点就是大量地把数据变成AI可理解的结构,用到大模型的语音、视觉能力,充分用AI的能力去解决问题。
我们实际上正在努力往L2走,为各个行业和企业建立他自己的模型。这个模型会建立他自己的认知,做决策和判断。
这才会让各行各业这些企业,真正具备理解的AI,并且在AI上自己去搭建模型的这种欲望和能力。
36氪:现在的钉钉,是服务老板,还是一线的开发者、业务?
无招:都有。但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,肯定是为公司的一线同学们准备,让他们用AI一次性把所有东西做了。
36氪:Agent市场不是for开发者的吗?
无招:我觉得未来都没有for开发者一说。未来,是属于产品经理的时代。开发会成为一种非常普惠的能力,不是专有能力。
36氪:现在,AI在中国企业里的渗透率有多少?有10%吗?
无招:1%都不到。
36氪:这个比例怎么算的,采购AI服务的支出吗?
无招:是指真正理解并使用了AI解决方案的企业数量。不管是SaaS公司,还是各种AI产品公司、To B产品公司,大部分都只是在用AI提升效率,做一些工具而已。
36氪:你和这么多客户交流过,企业用不好AI,卡在哪里?
无招:一把手的认知。区别在于,一把手到底认为AI是在提升效率,还是在做生产力变革?
只有当他认知到AI是生产力变革的时候,他的投入才会没有上限,才会All in。
不要打补丁,而要思考未来的工作模式
36氪:听说你昨天晚上连夜在删PPT?
无招:本来PPT有将近300页,我想压缩到一百六七十页,但不知不觉又增加到了两百多页,再也删不下去了,那就只能加快演讲速度了。很多产品你们还没看到,PPT就已经被砍掉了。
36氪:我的感受是,这次发布会简直是一种“泄洪式”发布,产品太多了。为什么一次发这么多产品?
无招:哈哈哈,时不我待,时不我待,因为觉得时间都不够用嘛。
36氪:能不能简单讲讲你的思路。为什么选择先发这些新品?
无招:到底是AI辅助人,还是人辅助AI,这是我们的前提判断。
然后再看它的场景。如果数据量足够大的话,那这个场景就优先做。
比如,我们现在每天用钉钉,工作助理这个场景的数据足够多,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场景,理论上讲,做助理Agent就是我们第一优先级的任务。
36氪:你的判断标准是数据足够多?这个逻辑是,从长远来看,足够多的数据能够让AI的能力更强?
无招:数据多,是能让这些场景AI化的基础。
36氪:我感觉几乎所有人,投资人,外部媒体,都希望你回来做一个颠覆性的东西,而不是打补丁。
无招:打碎反正就是为了做他应该有的样子,天然就代表着会对现在很多东西产生冲击。
36氪:你知道团队内部是怎么想的吗?听说一些人意见很大。
无招:有啊,这不是一天到晚搞到热搜上去了吗。明明我们在做产品,天天还要在热搜上搏斗。
36氪:当年你走的时候,团队说,无招走了,我们不干了;今天无招回来,有人觉得不行,我受不了了,又不干了。这挺矛盾。
无招:大公司里面会有不同的人。
有的人是以创业的态度加入的,想自己做点事情,改变世界;也有人就想安安静静地工作,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。
这没有对错,只是选择。我觉得会存在双向选择。如果我们钉钉要重新实现一次创新,去改变世界的话,那我们肯定需要创业者。
36氪:你对AI to B这件事情的想象,或者建构过程是怎么样的?
无招:一开始ChatGPT出来的时候,我并没有立刻认识到它的潜力。
大概2024年年底,在HHO开始大规模用AI的时候,我开始有很强的感觉了。
36氪:这种价值变化有多大?
无招:颠覆性的变化。我觉得这种变革,比蒸汽机相对牛、马来说,还要厉害。
36氪:AI本质上是生产力工具吗?你怎么理解AI对世界的冲击力?
无招:它不仅仅是一个效率工具,我觉得它是建立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。
到现在为止,AI对世界的理解还来自于人类对世界的缩影。AI现在学习了互联网上的所有知识,代码库、百科这种。但这都是人写的,它依然是在“人类语言”这个边界之内。
后面AI开始能写代码。比如很多前端代码,它可以生成大约50%的内容;再到现在的Agent,可以处理一些复杂任务,甚至能够自己编排、自己运行,用来帮助解决很多具体问题了。
如果AI能真正理解物理世界,对物理世界有直接连接,它对物理世界本质的理解深度,会立刻超越人类,极大地拓展人类的整体边界,我觉得这个时代必将到来。
36氪:AI时代,云和钉的价值会被重估吗?
无招:我也是AI时代到了之后,突然会发觉,实际上跟人接触最近的,是终端,端可能代表更大的价值。
现在的云,核心变成了模型,和端结合在一起,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。
DingTalk A1 图源:钉钉
36氪:发布会之后,很多反馈都是集中在你们的硬件。为什么会想到做AI纪要的硬件产品?
无招:今天这个时代,已经没有软硬件之分了。
这个跟苹果是一样的,苹果的OS加上苹果的硬件,就是极致体验。
我们不是为了单纯做软件或者硬件,而是为了去解决问题。当你想在某个场景中得到最大化的体验时,这是不得不走的一条路。
36氪:过去20年,阿里好像没有特别成功的硬件产品。
无招:不能完全说没有成功。这和基因有一定的关系,我们擅长什么、不擅长什么,这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。
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带领这个业务的人是怎么思考的。你是把硬件当成一个工具、一个手段,还是把它当成产品的一部分?
很多人只是把硬件当成了一个手段,但没有想过硬件本身就是产品的一部分。
36氪:听说其实你们每一个产品都要和客户共创,其中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case?
无招:为初创企业服务的场景。当年自己创业的时候,就发觉有好多事情钉钉帮不上忙,那当年为什么没做呢?但这次总不能不做吧。
36氪:客户说的一定是对的吗?尤其是在这个AI巨变的时代。
无招:所以,并不是客户说什么我们说什么,而是在客户这里,去验证我们想的东西对不对。
我们也不能强制要求客户说,你必须用这个,而是观察他用的时候。好多事情客户说不出来,但他的行动会告诉你。
36氪:你是一个乐观的人吗?
无招:80%-90%是乐观的,10%是没那么乐观的。悲观的部分我慢慢就自洽了。
36氪:你觉得一件事情成功,有多少是靠运气?
无招:90%。
“我就没把他们当对手”
36氪:飞书的谢欣说,钉钉的目标是“一个规模很大、用户量很多的B端产品”;飞书做的是下一代Office。你看到这个评价了吗?你怎么看?
无招:他说得挺对的,但飞书做得不一定就是对的。
钉钉有很多事情没做好,但是并不代表你做了一个更好的Office,客户就会选择你。
36氪:今天发布会的时候,你们好几页PPT都拿了友商做功能对比,有考虑过这可能会引起争议吗?
无招:我就没把他们当对手。AI时代有啥对手?现在才刚刚到AI钉钉1.0版本,大家都是从零开始。
36氪:这是来自一位友商的提问:你觉得现在钉钉的杀手级功能是什么?如果飞书降价跟钉钉打价格战,钉钉有还手之力吗?
无招:认为降价就能赢,这是一种傲慢,无论是在工作方式定义上,还是对客户的态度上。
36氪:展开说说?
无招:举个例子,中国99%的企业都没什么文档。一个公司,怎么可能一天到晚对着电脑拼命写文档,写完文档拼命开会?
36氪:过去几年,钉钉确实被飞书挖走了一些客户。
无招:这不都是来回的,友商挖了我们的客户,我们也挖了友商的客户。客户是用脚投票的,你拼命定制化,拼命服务客户,客户当时买账,做完以后,明年要价300万,客户就跑了。
把体验做好是应该的,解决客户的问题才是本质。谷歌做了在线文档和表格,就能打败Office吗?那也是一种傲慢。
不是说你局部体验比钉钉好,客户就会用你。客户才是主体。
36氪:营收,是衡量钉钉产品做得好不好的核心指标吗?
无招:大规模应用以后,营收也是很重要的。你解决多大的事,收多少钱,这天经地义。
但是在初期阶段,肯定是你带来的变革本身。一开始就看钱,你很难判断这个事情本身。我们要先解决问题。
36氪:AI化这个事情肯定不会只有钉钉一家做。你觉得这个行业最激烈的交火点会在哪些地方?
无招:大模型能力是第一位的,这决定了90%的事情。
剩下的10%,在各行各业都会产生差异。这时小模型,包括AI技能上做的很多现有workflow,也会产生很大价值。但它不是终局,只是现在的过渡期。
36氪:终局是什么?
无招:终局是AI自主决策,它自己理解物理世界,自己自主决策。
36氪:过去十年,国内To B市场其实挺难挣钱的。全球化这件事,对钉钉的商业化来说很重要?
无招:在商业化上应该会有比较好的回报,但是商业化不是全球化的目的。
首先,我们要帮助好中国企业出海,第二是真正做好产品,跨代的产品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全球工作方式。
36氪:你会担心改版太大,用户接受不了吗?
无招:所以打开钉钉8.0的时候,用户是有选择的,可以用也可以不用。我们也不能傲慢地说,你就必须用新的版本,对吧。
36氪:你们的友商之前也想过做这种方向,后面版本似乎有些回退。
无招:他们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到我们到底做了什么。
36氪:阿里希望钉钉在集团AI战略里的位置,是怎样的?
无招:钉钉是阿里巴巴AI战略在to b市场的基石平台之一。认为AI会改变世界,有机会打造全球的工作方式,集团有AI大模型,有所有的人才、资源和资本,我觉得就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匹配。
36氪:除了看好你们,市场也普遍看好字节,你怎么看字节做AI这件事情?
无招:字节做火山引擎、豆包都做得很好,飞书也不错。
但是怎么说呢?我是觉得我们摔过跟头,我们在失败中是有一些成长的。
AI时代,钉钉的边界是什么?
36氪:过去五年,钉钉在开放这件事情做得好吗?
无招:还行。
36氪:36氪之前跟钉钉谈过要做一个应用,最后没有谈成,因为觉得那个条款有点霸道。
无招:我自己创业过,我对你的这种感觉感同身受。要看我们想得到什么,有时候在和大企业合作过程中,你想要的越多,你的损失就会越多。
36氪:你们想做大生态,培养服务商、ISV。但今年6月,你们取消了服务商三年后的销售提成,很多服务商对你们有意见。
无招:那是因为以前的服务模式不与服务程度挂钩。钉钉上有很多付费墙,有些客户永远只属于某个销售,但客户付完费,他们没有提供服务。你出租个房子,起码也要打扫好卫生啊。
36氪:你们今天也发布了Agent生态,有很多鼓励做生态、对服务商的优惠政策。但你们自己也发了很多Agent,比如AI营销服Agent、资讯Agent等等。为什么这些要自己做?
无招:因为会做AI Agent的人太少,尤其是做真正可交付商业结果的Agent太少,很多人就是浅试了一下。
Agent,我们是做不完的,肯定是需要大家一起做的,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,这有一个过程。
36氪:什么事情应该钉钉自己做,什么事情应该让给伙伴做?
无招:非常基础的Agent,我们可能会做,比如消息处理Agent这种。
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要钉钉做的。我们并不是要证明自己做得比你好,而是要服务好钉钉上的客户。
我自己创业过,我能容易理解创业公司的一些思考点,对大公司的一些畏惧。但首先,他得想做好产品。
36氪:钉钉体量足够大,你会不会觉得,这些基础功能钉钉做了之后,小公司就不要做了?
无招:以前可能会有这种想法,现在不会了。你做得比我好,你就上。
36氪:如果涉及到给行业做专属模型,给企业做定制,跟他们一起共创,这会涉及到很重的定制化或销售吗?
无招:所以今天我们发布了很多扶持政策啊,要培养企业里面所有相关的人,培养ISV,培养合作伙伴,让他们做。
36氪:企业服务一直有几个大方向,比如销售、HR等等。你们今天发布的AI营销服务、AI面试、客服,也是基于先把大领域做了这个思路吗?
无招:只能说,我们现在做的几个To B服务产品需求比较广泛,但这不代表AI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。我们做,只是因为数据ready,可以做了。
36氪:企业服务领域,企业最愿意花钱的是“开源”,也就是营销和销售。AI时代,这也是企业服务产品首先发力的方向吗?
无招:不一定,你看今天的钉钉AI,比如AI听记、AI表格,这些是效率型产品,都不是某种具体的解决方案,它们首先是让AI实现一些过程的可视化和透明化,让这些产品可能首先实现普及。
36氪:现在集团有对你们要求要盈利吗?
无招:没有。
36氪:那现阶段你的KPI是什么?
无招:没有明确的要求,集团可能有想法,但至少没有给我太大压力。
把钉钉做好是最重要的,抓住这个时代,抓住这个机会,把钉钉做好,打造全球工作方式,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36氪:什么叫把钉钉做好?
无招:首先是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用好钉钉。很多企业用钉钉用得并不深,没有真正支撑好这些企业。
36氪:在过去十年的企业服务市场,大家都觉得很难从中小企业身上赚到钱。
无招:真正帮到别人的企业,怎么可能不赚钱?不赚钱的本质,是因为你没有帮到多少。好产品,天然是商业闭环的。但是商业化不是目的。
36氪:我在两个月前还跟我的大模型聊过,它预测钉钉在2028年的收入会达到15亿美元。
无招:15亿美金?太少了吧。
36氪:你的目标很远大啊。
无招:好产品解决问题,提升生产效率,真正带来变革,你不赚钱也不正常。
如果没有实现那样的生产力变革,说明路线就不对。
36氪:你期待钉钉的收入里,其中多少是来自于自己的收入,多少来自于合作伙伴的收入?
无招:我没有明确思考过。但在AI时代,我认为各行各业确实需要生态力量去做,钉钉是做不完的。
36氪:用户规模是钉钉的第一目标吗?
无招:肯定是啊。
36氪:但你们现在已经七八亿用户了。
无招:全球有70亿人口。
36氪:未来有没有一个预估的用户数目标?
无招:没有。我们才刚开始四个月,打磨出AI钉钉1.0,不要一上来就冲着目标数据或者数字去,现在的重点是好好做产品。
精英不能改变世界,脚踏实地的精英才能
36氪:这四个月里,你做得最困难的事是什么?
无招:一开始是说服团队,让他们真正认知和理解为什么要做AI,怎么把团队打造成志同道合的一帮人。这肯定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。有些同学会慢慢理解,有些同学就是不理解,在这个过程中,就会比较纠结。
36氪:如果给团队这四个月的表现打分,你打多少分?
无招:90分。在目前基础上,能做到现在这样,已经很好了。但如果完全以创业团队的标准来衡量,那还不够。
36氪:按照创业公司打分能得多少?
无招:我觉得是60分,能及格。
36氪:中间的30分,差在哪里?
无招:驱动力。公司变大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稀释的过程,这跟创始团队、管理团队的意志力有关系。
你要一直保持敬畏之心,并且要有足够大的愿景。当愿景足够大的时候,你会一直推动它前进。有时候愿景基本实现的时候,团队里有些人就可能觉得,是不是应该休息一下。
36氪:今天你强调了很多次“创业状态”。为什么?
无招:因为我自己也创业过了,哪有轻轻松松就成功的?如果你想改变世界,就要经历各种磨难。
36氪:现在的钉钉,你觉得是已经ready for AI的状态吗?
无招:刚刚开始。同学们开始逐渐对这件事情有理解,有信心,回归创业状态。
36氪:某种程度上,想在一个大公司创业,本身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想法。
无招:你说得对,在大公司创业本来就是不合时宜的,因为大公司反对激烈的革命和变动。但是一个大公司要形成新的循环,就会需要再一次革命。
36氪:你会给核心下属设定哪些核心KPI?
无招:最重要的是用户第一,用户的所有需求必须全部完成,我们每三周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。用户提出的问题和Bug都必须清零,不能拖到下一个版本发布。
36氪:以前你们在独立的楼里办公,现在在西溪总部,以后会搬出去创业吗?
无招:其实我希望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,如果现有的环境已经很好,那就保持,只要不影响大家的创业投入就行。
36氪:如果想在钉钉做成AI这件事,盘点几个要素:技术能力、算力、时间,团队、外界竞争,哪个因素是现在最重要的?
无招:还是团队自己。想做成这件事情的人越多,能力匹配的话,这个事情成功的概率就最高。
36氪:技术、资源,都没那么重要?
无招:创业的时候,那种Passion,相信的力量首先是第一位的,然后才是能力。如果我们知道未来的方向,我相信你因为你有激情和热爱,你自然会自我学习,自我驱动。
36氪:目前为止,从你说的内容,我觉得都体现出一种理解。当年集团的决策你能理解,今天这些员工的选择你也能理解。平时你就是这样一个特别容易理解的人吗?
无招:我比较容易最终自洽,否则你不是内耗吗?
36氪:大家都说,你在内部经常发火。
无招:我认为他们跟我是志同道合的人,我才发火,如果不是,我发火也没有意义。
36氪:这样的一个颠覆性的应用,或者这样的一个体系,在阿里体系里,你觉得是合适的吗?
无招:为啥不合适?阿里有资本,有AI的沉淀。
36氪:一位老部下想问你,他记得你说过最害怕的事情是失去钉钉。现在的你,人生追求有改变吗?
无招:现在更加无所畏惧了。人生有限,有限的时间里,改变世界。
36氪:你最终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?脑子里有画面吗?
无招:钉钉真正成为AI时代全球的工作方式吧。在任何一个地方,别人在工作的时候打开的,不管是电脑、手机还是什么设备,都是钉钉。
36氪:在做AI时代的钉钉这件事情上,有没有什么风险,有没有什么你认为一定不能犯的错?
无招:保持客户第一,不要傲慢,不能自以为是。
36氪:你今天提了非常多次“傲慢”。
无招:大公司就会傲慢。如果大公司不傲慢,大公司有资源,又保持创业之心,它怎么可能不成功呢?
很多人认为精英能改变世界,不是的,是脚踏实地的精英改变世界。
欢迎交流
- 上一篇:把不同的奶茶店都点了一遍
- 下一篇:持之以恒推动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