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口13万亿! 60万家企业冲锋! 中国外贸现在玩这么大!
- 2025-07-25 12:46:05
- 654
上半年中国外贸扔出三个王炸: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3万亿,同比增长7.2%;60多万家企业扛着货出海,比去年多了一大截;民营企业更猛,直接干到12万亿。这数据放全球,相当于在经济寒流里,别人裹棉袄哆嗦,咱直接穿短袖跑步——不是不怕冷,是身子骨真硬朗。
你可能觉得,不就是多卖了点东西吗?有啥大惊小怪的?还真不是。今年国际市场啥样?欧美那边通胀刚缓口气,又琢磨着搞贸易壁垒;东南亚抢订单的消息没停过;连运费都跟坐过山车似的。在这种“出门踩狗屎,回家忘带钥匙”的倒霉环境里,中国外贸不仅没掉链子,还连破三个纪录,这事儿就得掰开揉碎了说——到底是谁在扛着中国外贸往前冲?咱的货凭啥在国际市场上这么吃香?
先说这13万亿出口:不是“大水漫灌”,是“精准滴灌”
13万亿是啥概念?相当于上半年每天出口715亿,够建3个鸟巢,或者给全国每人发9000多块。但光看数字没用,得看这钱咋挣的。以前一说外贸,总觉得是广东、浙江这些沿海“老大哥”在挑大梁,没错,今年这哥几个依然给力——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上海、山东加起来贡献了64.1%的份额,相当于中国外贸的半壁江山还多。但今年有个新变化:“老大哥”带着“小弟”一起跑了。
山东就挺让人意外。上半年进出口1.73万亿,增速6.8%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.9个百分点,一个省贡献了全国近20%的增量。要知道山东以前给人的印象是“卖大葱大蒜”,现在呢?工业机器人、高端化工品、新能源设备往外卖,连海尔的冰箱都卖到了欧洲高端市场。这哪是“农业大省”,分明是“工业黑马”!
不光山东,中西部也没闲着。以前外贸是“沿海唱戏,内陆看戏”,现在中西部企业也开始“搭台子”了。比如四川的笔记本电脑、重庆的汽车零部件、陕西的光伏组件,顺着中欧班列往欧洲运,以前得绕远路,现在“家门口上车”,成本降了,速度快了。这就像一个球队,以前就靠前锋进球,现在中场后卫都能插上得分,赢面当然大了。
为啥能这么“协同”?说白了就是“不扎堆,各干各的强项”。广东搞电子数码,浙江做跨境电商,山东拼高端制造,中西部抓产业转移。你产芯片,我搞组装,他负责物流,产业链串起来了,就像老百姓过日子,老公挣钱老婆管账,孩子读书,全家一条心,日子能不红火?
再看60万家企业:不是“凑数的”,是“真能打的”
62.8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,啥概念?相当于每个地级市平均有2000多家在做外贸,比去年多了好几万。你可能会说:“人多有啥用?万一都是小打小闹呢?”还真不是。这里面既有华为、比亚迪这样的“航母”,更多的是“小舢板”——夫妻店、小工厂,甚至是大学生创业团队。
义乌有个老板,五年前还在卖圣诞饰品,现在改卖小型工业机器人,专做东南亚市场。他说:“以前客户砍价砍到你想哭,现在咱的机器人精度比德国的不差,价格还便宜三成,客户得求着咱发货。”这就是“小舢板”的韧性:船小好掉头,市场缺啥就造啥。
民营企业更狠,直接干到12万亿,占了进出口的半壁江山还多。以前外贸是国企“唱主角”,现在民企成了“主力军”。为啥?因为民企“接地气”。国企讲究“稳”,民企讲究“活”。比如海外客户要个定制款的锂电池,国企可能得走流程审批三个月,民企老板带着工程师飞过去,当场画图纸,半个月就交货。这种“灵活度”,在变化快的国际市场上,就是“保命符”。
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:以前做外贸得“有关系”,现在一部手机就能搞定。阿里巴巴国际站、TikTok小店、亚马逊全球开店,中小企靠着这些平台,直接对接海外买家,省去中间商赚差价。有个做露营装备的老板,去年在TikTok上发了条“中国帐篷抗12级风”的视频,直接爆单,今年上半年出口额翻了三倍。你看,时代变了,外贸不再是“高大上”的代名词,普通人也能上桌分蛋糕。
最后说“货硬气”:从“卖力气”到“卖脑子”,这才是真本事
光靠人多、量大还不够,得看卖的是啥。上半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9.2%,连续9个月上涨,自主品牌占比32.4%。啥意思?以前咱出口靠“薄利多销”,卖袜子、衬衫、玩具,挣的是辛苦钱;现在卖工业机器人、锂电池、风力发电机组,挣的是“技术钱”。
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份额全球第二,增速61.5%——这玩意儿以前是德国、日本的天下,现在中国能排第二,说明啥?说明咱的机器人不光便宜,质量也上去了。有个欧洲客户说:“以前买日本机器人,坏了等工程师来修得半个月;现在买中国的,远程就能调试,零件第二天就到,性价比太高了。”
锂电池、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速超两成,这跟全球“碳中和”风口有关,但更重要的是咱有全产业链优势。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生产,再到回收利用,中国能把成本压到别人的60%。就像宁德时代,在全球建了十几个工厂,客户从特斯拉到宝马,为啥都找它?因为别人做电池是“开小卖部”,咱是“开超市”,啥型号都有,还能按需定制。
更关键的是“创新基因”。以前企业怕市场波动,现在敢说“产品不可替代,就不怕短期波动”。深圳有家做无人机的公司,美国加关税,它就研发长续航机型,卖到中东油田巡检;欧洲搞环保壁垒,它就用可降解材料做机身,反而成了卖点。这种“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”的思路,才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“不怕比价”的底气。
风浪越大,鱼越贵:中国外贸的韧性,藏在普通人的日子里
有人可能会说,国际形势这么复杂,下半年还能这么牛吗?实话实说,难。欧美需求还没完全恢复,地缘政治时不时搞点事,全球贸易增速预期被下调,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坎。但你要问有没有信心?有,而且信心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,是从60多万家企业的车间里、从无数外贸人的汗水里挤出来的。
你看,当西方市场不好做,咱就把目光投向“一带一路”——上半年对这些国家进出口占比51.8%,相当于一半以上的生意都是“新朋友”给的。非洲建光伏电站,东南亚修高铁,中东搞智慧城市,这些地方以前是“小众市场”,现在成了“增量引擎”。这就像做生意,东边邻居爱砍价,咱就多跟西边邻居打交道,总有识货的。
当别人搞贸易保护,咱就自己建“朋友圈”。第三届链博会7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,651家企业来秀肌肉,这不是“自嗨”,是让全球看到:中国不仅是“世界工厂”,还是“世界市场”。你卖我矿石、能源,我卖你机械、技术,互通有无,谁也离不开谁。
说到底,中国外贸的韧性,其实就是中国人过日子的韧性。国际市场就像个脾气古怪的顾客,今天说你菜咸了,明天说你油多了,但咱不跟他吵,默默把菜做好——咸了就少放盐,油多了就换个做法,实在不行就开发新菜式。这种“务实”“变通”“不服输”的劲儿,刻在骨子里。
所以啊,别小看这三个“首次突破”。13万亿出口,是60多万家企业用订单堆出来的;60万家企业,是无数普通人用汗水撑起来的;12万亿民企规模,是市场活力最真实的写照。这背后,没有什么“秘密武器”,就是“把自己的事做好”——政府给政策、企业搞创新、普通人肯打拼。
风浪越大,越能看出谁在“真游泳”。上半年中国外贸交出的这份成绩单,不是终点,是起点。只要这股子“不服输、能变通、肯实干”的劲头还在,别说13万亿,以后20万亿、30万亿,咱也能笑着拿下来。毕竟,中国人过日子,向来是“别人越不看好,咱越要过得红火”——这,就是中国外贸最硬的底气。